歷史

歷史時代 古代 (遠古—公元 1840年)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長江和黃河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根據目前的考古學發現,在中國境內生活過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巫山人等古人類,他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址,包括紅山文化遺址、河南龍山文化遺址等,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

原始社會隨著禹建立夏朝而結束,掀開了新的文明篇章。夏王朝傳承了十七代,末代君主夏桀暴虐無道,商湯伐之而代其位。商朝延續超過500年,最後在牧野之戰中,商王帝辛被周武王聯合八百諸侯打敗,隨後自焚而亡。周朝建立二百餘年後,周平王被迫東遷,西周結束,東周時期開始,由此進入一個紛爭不止的亂世。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崛起,最後秦王嬴政橫掃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國史上首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在公元前202年,劉邦得天下而建立漢朝,其後光武中興,傳至獻帝,三國並起,三分歸晉。晉朝之後,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至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南北。 618年李唐得天下,武周曇花一現,安史之亂後,唐由盛轉衰,終於在881年滅亡。

五代十國群雄並起,於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一統天下,之後被元覆滅。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最遠至東非莫桑比克等地。 1644年,滿清入主首都北京,隨後滅南明、平三藩、收台灣,完成統一,步入盛世,但傳至嘉慶時,清朝已露疲態。

 


 

歷史時代 近代 (公元1840—1919年)

1840年,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風雨飄搖的近代歷史。 1842年,英國借《南京條約》的簽訂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的無能腐敗激起各地的農民起義,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天平天國”起義。列強緊跟英國之後,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天津條約》等等,從中獲利。

清朝廷中有識之士追求進步,發起洋務運動以圖興國,然而日本於甲午海戰不僅擊敗了北洋水師,也終結了洋務運動。儘管如此,清朝並未就此放棄,光緒帝採納康有為等人的意見,發起戊戌變法,意圖革新政治,卻只維持了一百零三日,就因遭保守勢力反對而失敗。

列強虎視眈眈,群眾發起救國運動,一場“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然而雙方實力懸殊,列強以此為藉口,於1900年組織八國聯軍悍然侵入北京,清朝廷不得不與其共同剿滅義和團,並且又與列強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清朝廷屢屢喪權辱國,臣服列強,志士仁人,意圖革命救國。 1911年武昌起義震驚全國,革命之火,燃遍全國,推翻清朝統治並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制政體。次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其後北洋政府掌權,軍閥割據。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以戰勝國身份被列強瓜分,五四運動爆發,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歷史時代 中國近代史 (公元1919—1949年)

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並於次年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4年國共合作,為取得革命的勝利,成立了革命統一戰線,革命運動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生後,國共分裂,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一了當時的各大軍閥,而中國共產黨繼續革命鬥爭,發動了南昌起義等活動,組建紅軍。

國共鬥爭尚未停歇,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 1937年3月7日,日軍再次發動盧溝橋事變,盧溝橋守軍奮力反擊,全民族抗戰開始。是年北平、天津先後失陷,八月中日雙方在淞滬會戰中激戰,九月中國軍隊在太原會戰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但是上海最終還是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陪都重慶,首都南京也於1937年底被日軍攻陷。 1938年,廣州、武漢相繼落入日軍手中,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經過中國軍民的艱苦奮戰、堅決鬥爭,終於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戰後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議,然而1946年國民黨進攻解放區,內戰由此爆發。人民解放軍先後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渡江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被迫退往台灣。

 


 

歷史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國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於首都北京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對外堅持由周恩來總理提出、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內推行土地改革,制定五年計劃,積極發展工農業,進行三大改造,完成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1957年至1966年,中國加快社會主義建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提高了幾倍甚至於十幾倍,工業固定資產增加了三倍,國民收入大大提高。然而隨後在1966年5月開始至1976年結束、持續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當中,新中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在此期間均有倒退落後,黨、國家和人民損失嚴重。

1978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改革開放”政策,確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進行改革,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提升顯著,人民群眾生活面貌改變巨大。

1989年江澤民成為新一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93年接任國家主席,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國內政治穩定,人民生活水品提高,國際上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良好關係。

1992中共十四大召開,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應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奮進,而不能滿足國民生產需要的計劃經濟體制則是被捨棄。香港和澳門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回歸併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政府恢復對港澳行使主權。

進入新世紀,中國已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並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高速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加。 201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速度為全球所矚目。

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成為新一任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於次年接任國家主席。 2012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出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於次年由其接任國家主席,繼續領導黨和國家以及群眾朝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前進。 2015年中國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標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年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灣區包括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旨在加強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推動灣區經濟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群。

 


 

香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廢待興的香港,作為對外貿易中轉港,經濟由金融,工業及轉口貿易帶動很快重新發展起來,同時吸引大量人口遷入。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香港憑藉深水港和對外貿易的優勢,大力發展製造業,從早期的棉紡工業到後期的電子、鐘錶、玩具、製衣業,後來連帶金融、房地產等第三產業也發展起來,創造出亞洲經濟奇蹟。

中英兩國在1982年到1984年期間開展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最終於1984年,兩國簽訂《聯合聲明》,決定中國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並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一。回歸後的香港根據《基本法》實行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國策。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得到充分保障,經濟、社會及民生得到空前發展。

香港開埠一百八十年來,以其自由港的獨特優勢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國際商貿、金融中心及國際航空海運樞紐。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憑藉香港在科教科研方面的優勢,要把香港發展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澳門

為了收回澳門,中國政府也做出了巨大努力。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成功後,實行政治民主,並承認澳門被葡萄牙非法侵占。中葡兩國在1979年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在建交談判時也重申了澳門作為中國的領土這一事實。隨後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國策來解決香港、澳門回歸之後的政治體制問題。 1986年6月,中葡雙方在北京經過4輪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並在同年四月,雙方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 主要內容包括確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的領土,將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且中方將施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高度自治、澳人治澳”。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北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了隆重的主權交接儀式,兩國政要和社會各界人士見證了澳門回歸中國的歷史性時刻;《澳門基本法》正式實施,澳門特區政府也在當天成立;翌日(12月21日)早上, 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澳門居民夾道歡迎部隊進城接管防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到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是澳門社會高速發展的新時期。澳門現代經濟在工業、博彩業、旅遊業、建築房地產業、金融業等行業的帶動下,高速增長。回歸20年,在中央的支持下,澳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支持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特色金融等新興產業逐步成長;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2006年,澳門博彩業收入超過美國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而如今,澳門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也是亞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未來,澳門輕軌將與廣珠城際鐵路無縫對接,融入大灣區,接通全國的城際及高速軌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