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建築與地標

民政總署大樓(現市政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位於澳門市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前身為澳門首個市政廳,建於1784年,目前是市政署的所在地。 1654年,由於澳門在伊比利亞聯盟共主時期拒絕向西班牙國王效忠,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賜予澳門“無比忠貞”的稱號,澳門市政廳也因此得名。

該建築雖歷經多次改建,仍保持其原始佈局,設計依照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白色外牆,墨綠色門窗以及花崗石線腳,簡約樸素卻不失莊重。內牆裝飾有傳統葡萄牙風格的藍白瓷磚,具有強烈的葡萄牙的建築風格風情。

門廳中間有一拱門,連通至二樓的樓梯,另有一扇拱門,可通往大樓後部的花園。花園鬱鬱蔥蔥,精巧別緻,可以看到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的半身雕像。花園的設計是典型的澳門風格,即中國傳統風格,但揉合了葡國風韻於其中。

石梯通往二樓的大廳,圖書館和小教堂。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萄牙馬夫拉修道院圖書館為藍本,現在專門收藏17世紀以來的外文古籍,具有較高的館藏價值。小教堂於1940年設立,供奉有聖母無染原罪像以及澳門聖人主保聖約翰洗者聖像,可在此進行彌撒和祈禱。

在聖誕節、農曆新年等重大節日期間,市政署大樓絢麗的色彩,充滿節日氣氛,吸引了許多本地居民和遊客駐足觀賞。

更多詳情,請瀏覽

地址: 新馬路163號

開放時間:

畫廊:上午9時至晚上9時(星期一休息,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花園:上午9時至晚上9時


盧廉若公園

盧廉若公園鬧中取靜,位於繁華澳門的中心地帶,是一個獨特的角落,也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漫步於其中,不免會深深沉醉,流連忘返,將城市的諸多喧囂拋在身後。公園位於澳門羅利老馬路,是澳門最典型的中國園林。該花園由中國商人建造,帶有蘇杭園林的風格。園內曲徑通幽、懸泉瀑布、奇石怪岩、亭台樓閣,幽雅別緻,趣味良多。

迷人的九曲橋呈鋸齒狀,這樣的設計與中國的傳統信仰相關,即邪靈只能沿直線運動,因此,穿過橋樑的人會逃脫邪靈的追擊。九曲橋後是一清朝時期的偽維多利亞風格的亭子,附有一個露台,可以欣賞湖上的清麗風景。

花園本是富商之子盧廉若的遺產,但由於家族失去了此處地產,該花園被投票放棄,後來被澳門政府收購,並於1974年重新開放。

目前,盧廉若公園也用於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和音樂表演,戶外空間有時用於舉辦活動,如蓮花展等。

園中亦有一文化茶館,於2005年起開放,建築為葡式風格卻搭配以中式瓷磚屋頂,中西風格交融,相映成趣。它是澳門第一個以茶為主題的博物館,展出與澳門在西方文化中傳遞中國茶文化的有關文物。茶文化博物館免費入場,開放時間為9:00-19:00(週一閉館),並在每個月的第一、三和五週的周六的下午3時至4時提供帶導遊的遊覽。

更多詳情,請瀏覽

地址: 澳門羅利老馬路10號

開放時間: 上午6時至午夜12時


東望洋砲台

聖母雪地殿、東望洋砲台和東望洋燈塔,名列東望洋山三大名勝古蹟,共同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砲台位於澳門半島的最高點東望洋山之巔,建於1622年至1638年間,主要用於防禦外敵。砲台平面為不規則多邊形,建築佔地約800平方米,內部有聖母雪地殿和東望洋燈塔。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在這裡修建了複雜的隧道,儲藏室和防空洞系統。這些地下隧道的長度在47至456米之間,互不連通,是軍事防禦網絡的一部分。目前,出於安全原因,遊客只能從北入口進入參觀52m隧道。同時,東望洋砲台還可作為抵港船隻或颱風來臨的觀察點,砲台的颱風信號標誌也是該處景點之一。

東望洋燈塔建於1865年,高15 m,內有螺旋樓梯通往燈塔射燈。東望洋燈塔被認為是中國沿海第一座現代燈塔,也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聖母雪地殿教堂建於1622年, 立面設計簡單樸素,以白色為主色。中殿及穹頂由厚壁支撐並由扶壁加固。教堂屋頂鋪設有傳統的中國紅瓦,左側是一個小型聖堂,教堂的入口上方則是一個小型唱詩台。從教堂外部左側可以看到一個小鍾樓,昔日用於報時和提醒船隻駛近。

在1998年對教堂的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在教堂內部發現了壁畫,壁畫融合了西方和東方的宗教和神話,這是澳門多元文化環境的又一體現。

更多詳情,請瀏覽

地址: 東望洋山

開放時間:

砲台:上午9時至下午6時

聖母雪地殿聖堂: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不准拍照)

燈塔不對外開放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坐落在澳門的龍頭左巷,面對亞婆井前地,是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鄭觀應的故居。鄭家大屋由鄭觀應之父於1869年左右籌建,由鄭觀應及其兄弟等人擴建,是目前澳門境內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民居住宅樓。鄭觀應也是在此完成了他的著作《盛世危言》。

該建築群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特徵。入口建築處有一拱形開口通往庭院,庭院將僕人房區,主房區以及花園區分隔開來。但與大多數傳統中國住宅不同的是,各房區的大門入口與大宅入口都向著西北方位,且都在同一直線。主房區由兩座四合院式的傳統房屋構成,房宇錯落精巧,庭院曲徑通幽。

鄭家大屋的建築和開放空間各具特色,體現了中國建築工藝的先進,主要表現於住宅區的上層結構,建築材料,絢麗的浮雕裝飾以及門窗的細節。同時,鄭家大屋既在中國傳統的嶺南風格中有著強烈的特色,也於細微之間融匯了西方的建築藝術元素。通過天花板的處理,門窗的裝飾以及灰磚和源自印度的雲母窗片的使用,體現了中西合璧之特色,相映成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鄭氏一家離開,大屋被陸續地分租了出去。超負荷使用,火災以和無序的改建使原來的建築物飽受毀壞和摧殘。 2001年,在獲取物業權時,大屋損毀嚴重,原貌模糊難見。後來政府針對鄭家大屋的風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復工作,歷時八年,建築的昔日風貌終於得以基本恢復。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下午5時30分停止入場。逢週三閉館,公眾假期除外。

網頁


龍環葡韻

龍環葡韻位於澳門氹仔海邊馬路,主要由建於1921年的五座翠綠色葡式建築構成。是放鬆身心,了解澳門歷史的理想場所。

五座建築原為高級官員的官邸。 1992年,被認定為具建築價值的建築群。隨後,特區政府對其進行了修復工作,將之改建成博物館區,名為“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1999年起對公眾開放。 2016年,特區政府對這五座建築進行了重新整合,賦予了每座建築不同的主題與功能,分別為:

葡韻生活館,重現了澳門昔日的日常景象,集中展示了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場景。土生葡人是指葡萄牙人與華人、東南亞一帶的馬來人、菲律賓人或南亞的印度人通婚後形成的族群。

匯藝廊,是澳門特區政府用於舉辦臨時展覽的場所。此外,匯藝廊亦可供各國領事館租借使用,以此舉辦展覽,促進文化藝術交流。

創薈館,主要作為澳門文化資訊及銷售平台。其中一層為展覽空間,用於銷售葡國和氹仔特色的產品和書籍。二層用於舉辦臨展。

風貌館,通過舉辦各類臨展,展示澳門土生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路氹的發展歷程。展覽主題涉及民生、宗教、建築、經典美食以及路氹的前世今生等。

迎賓館,不對外開放,主要用於招待以及其他官方組織的活動。

更多詳情,請瀏覽

地址: 澳門氹仔海邊馬路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息。

“創薈館”之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7時,“迎賓館”不對外開放。